特朗普最近放话称 “随时能炸伊朗”,这让伊朗始料未及。
一个月前的冲突余波未平,美以对伊朗的紧逼丝毫未减,中东局势再显紧张。
但是伊朗的 “抵抗之弧” 盟友此时却没出声援。
而中俄突然联合赴德黑兰,牵动全球目光。
核问题再起波澜,伊朗拒绝退让
上个月美国与以色列联手空袭伊朗福尔多核设施,目的是延缓其铀浓缩进程。
但五角大楼泄密文件随后指出:这波打击只是表面伤筋动骨,实则未伤其根本。
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·阿拉格齐坦言,确实损失了一部分设备,但“核项目从未中止,未来也不会。”
这番话一出,外部压力没减,反而更加激化。
总统佩泽希齐扬更是在7月亲自披露,自己被以色列列入暗杀名单,首轮爆炸袭击伤及腿部,但幸存。
即便如此,他依旧表示愿与西方对话,但底线不变:核主权,不容谈判。
一边打,一边谈,伊朗这是明牌策略。
特朗普喊话再炸,以色列却“腾不出手”
嘴上狠,手上却没那么利索。
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直接开火,称伊朗既然承认设施受损严重,那美国“完全有理由再次动手”。
这是他一贯的施压风格。
但以色列没空,他们正忙着处理叙利亚境内德鲁兹人与贝都因部落的冲突,涉及边境安全,牵动国内稳定。
以军调动兵力、空军出动、情报部门开始介入,几乎是全线压上。
这场局部冲突虽然不大,却极耗资源。
在这种局面下,以色列暂时难以再调动足够兵力对伊朗发起新一轮空袭,就算想动,也得等局势缓一缓。
所以现在美以两方更多靠舆论和外交手段持续施压。
对伊朗来说不是没威胁,但短期内看军事风险处于“高悬未落”状态。
美国内部分歧暴露,军事选项难言统一
特朗普喊得响,但美国政府内部的态度并不一致。
五角大楼有部分官员认为,打击伊朗核设施短期有效,长期无用,甚至可能引发地区更大冲突。
国务院也在近期简报中提出担忧,认为当前应集中精力处理乌克兰和印太事务,不宜在中东再开新局。
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仅表示“继续通过外交路径解决伊朗核争议。”
这说明军事选项仍在桌上,但远非铁板一块。
伊朗正是看准这一点,才敢一边强硬回应,一边启动谈判。
四大盟友集体无声,“抵抗之弧”暂未表态
如果说美以声势不减,那伊朗这边的“朋友圈”就有点冷清了。
被称作“抵抗之弧”的四大非国家盟友:胡塞武装、黎巴嫩真主党、哈马斯、伊拉克什叶派民兵,原本是伊朗的外围缓冲。
可这一次全线沉默,有点不正常。
7月上旬胡塞武装确在红海对一艘利比里亚注册的货轮搞了次袭击。
事后他们说是“抗议西方干预也门事务”。
全程没提伊朗一句。
胡塞当前主要精力还在应对国内战局,国际压力大,资源紧张,伊朗的事能不沾就不沾。
真主党、哈马斯、伊拉克民兵,情况也差不多。
以色列6月空袭了黎巴嫩南部、加沙、叙利亚苏台达,精准打击了这些组织的据点。
一番打击下来,谁都知道再贸然出头,代价更大。
所以四大盟友这次全部沉默,让伊朗在舆论场上孤军奋战。
曾经的“抵抗之弧”如今更像四个各自为战的点。
伊朗转向欧洲,留中俄在原地
就在所有人盯着中俄是否会为伊朗“出头”时,伊朗却自己换了条路。
7月中旬伊朗政府宣布,已与英法德三国达成一致,将于7月25日启动核协议谈判。
其实早在6月底,欧盟就放话:“如果伊朗不让步,8月底前恢复全面制裁。”
佩泽希齐扬政府立马做出反应,主动接触欧洲三国,试图以谈换缓。
中俄此时虽准备在德黑兰进行三方会谈,但伊朗显然更看重与欧洲的恢复性对话。
伊朗现在最需要的是缓解经济,欧美才会解除制裁。
中俄再铁也无法替伊朗解决外汇、石油出口、银行体系的问题。
所以伊朗外交在中俄与欧美之间做“平衡术”。
中俄现身德黑兰,真的是“意气用事”?
7月22日中俄伊三方在德黑兰会谈,议题聚焦核协议。
美国立刻表示“强烈关切”,财政部警告可能对中俄企业实施“二级关税”。
西方媒体甚至称中俄此举是“战略冒险”。
但中俄是伊朗在金砖、上合组织架构下的长期合作伙伴。
能源、军事、金融、交通,捆绑得太深。
若此时缺席,中俄作为伊朗的长期合作伙伴,参与会谈有助于维护地区合作框架,符合各方共同利益,中俄在中东的博弈将全面失手。
所以这不是“意气用事”,这是战略防守。
哪怕伊朗在谈欧洲,中俄也不可能放弃现场发声的机会。
伊朗孤身求胜,中俄亦步亦趋
特朗普的言论点燃战火,但并未引爆局势。
胡塞武装不喊,真主党不动,哈马斯不吭声,伊朗选择亲自上阵。
中俄突然依靠德黑兰,虽有风险,但也是为了防止被边缘化。
伊朗却在中俄与欧美之间灵活切换。
谁是真盟友,谁是谈判对手,谁又是潜在变数?一时难分真假。
核协议之争早已不是核的问题。
参考资料:
国学长亭2025-07-23特朗普要再炸伊朗,伊4大盟友无一力挺,关键时刻中俄意气用事?
财富牛-股票配资平台app-股票配资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